共绘“同心圆”,江苏和拉萨平均每年开展各层次交流200多批、近2000人次
共绘“同心圆”,江苏和拉萨平均每年开展各层次交流200多批、近2000人次
共绘“同心圆”,江苏和拉萨平均每年开展各层次交流200多批、近2000人次
6月9日,拉萨首部原创音乐剧电影《天·梦》在(zài)拉萨电影院首映,影片作为“十四五”江苏援藏项目,由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(zhǐhuībù)、拉萨市委宣传部、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打造,以藏族姑娘卓玛的追梦历程为主线(xiàn),串联起江苏援藏真实故事与(yǔ)西藏社会变迁。
“拍摄期间与拉萨歌舞团演员同吃同住(tóngchītóngzhù),从藏族伙伴身上感受到了如雪山融水般的纯粹生命力。”音乐剧演员仝濛感慨,“援藏不仅是单向帮扶,更是民族(mínzú)情感的共振(gòngzhèn)。”
这股(gǔ)文化(wénhuà)交融的(de)暖流,正悄然重塑着雪域高原的精神天际线。5月,南京老门东的青石板路上(shàng),绛红色藏袍旋出热情的弧度,酥油茶的醇香混着江南茉莉的清气,“第二届江苏拉萨(lāsà)周”文化活动在这里举办。“在家门口就能触摸拉萨!”南京市民陈可指尖拂过展台的藏式银饰,忍不住发出感叹。
当吴侬软语的江南小调与雄浑高亢的高原牧歌在时空里相遇,一场跨越(kuàyuè)3800米海拔的文化对话正悄然改写着雪域高原的文化版图(bǎntú)。
去年7月1日晚,由拉萨市政府、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和秦淮区政府共同(gòngtóng)举办的“点亮拉萨—秦淮灯会”,跨越千里(qiānlǐ)奔赴拉萨,首次呈现在拉萨百姓(bǎixìng)和游客面前,灯会现场(xiànchǎng)布达拉宫脚下人头攒动,热闹不已。灯会设置17个点位(diǎnwèi)、50个灯组,内容涵盖“吉祥八宝”“牦牛”“江南烟雨”“乌衣巷”等江苏和拉萨两地特色元素。这束来自江南的灯火,不仅照亮了拉萨的夜,更象征(xiàngzhēng)发展的蓬勃希望。
当布达拉宫下亮起花灯,拉萨达孜区邦堆乡拉萨河边(biān)机器轰鸣,总投资10亿元的洋河朗热酒村项目正热火朝天(rèhuǒcháotiān)地施工。施工工人抹(mǒ)去额角的汗珠,“瞧!这个废弃庄园要变金窝窝啦!”
项目负责人介绍,项目建成后,将成为展示(zhǎnshì)浓厚酒文化(wénhuà)的工业旅游点,还将利用废弃庄园建设朗热(lǎngrè)庄园、朗热水街、朗热林卡,成为展示工业文化、乡村振兴成果的综合体。
“江苏援藏干部对当地的基础建设、人才等大力扶持,让当地受益良多,如今,到达孜的游客每年都有(yǒu)10%以上(yǐshàng)的增长。”在(zài)达孜区(qū)此前举办的“万人走进西藏 相约云上达孜”推荐会上,达孜区文旅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童晋美回忆道。
而(ér)距离洋河朗热酒村项目(xiàngmù)不远处,思金拉错的波光粼粼、日多温泉的氤氲热气、塔巴民俗村的古村炊烟,同样早已在江苏文旅团队的规划中,串成(chuànchéng)一条“看得见山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特色旅游线。
文化一家亲(yījiāqīn)的故事,在苏藏两地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。江苏第十批援藏干部们持续拓展交往的广度与深度,组织各族(gèzú)干部群众以及各领域专业人才赴区外学习交流,“十四五”以来,援受(yuánshòu)双方(shuāngfāng)平均每年开展(kāizhǎn)各层次交流200多批、近2000人次,《拉萨情》《天·梦》《在天边》等在全国开展巡演,推动拉萨市2023年新年联欢会(liánhuānhuì)35年来首次走出西藏赴苏录制。
交融的温度,更体现在人才(réncái)与民生的紧密相连。江苏援藏工作组持续开展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援藏招聘活动,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实现(shíxiàn)江苏就业岗位5413个,实现就业528人,在17个援藏省市中推荐岗位数一直位居前列,招录(zhāolù)人数、就业质量稳居(wěnjū)第一。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许愿(xǔyuàn)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